善與惡
關於人性的善與惡,中國的孟子有性善論,荀子有性惡論,而德國哲學家康德,在其《論人性中的根本惡》的論文,便點出人類天性的「為惡傾向」。對德國人來說,二次大戰後,他們都須思考納粹與大屠殺的歷史,當然也包括探索「惡」的現象與本質。而身為德國律師的費迪南・馮・席拉赫,他在《一個明亮的人,如何能理解黑暗?》一書,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。他說:「我年輕時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:甚麼是『惡』?」
事實上,在席拉赫的所有作品,都在試圖環繞人性「惡」的問題,對「惡」下定義,以及針對人在脆弱與死亡中,如何面對「惡」的問題。而在這本書中,看似隨筆,其實也是通過散文的筆法,探討同樣的問題。
他的結論是:「多年以後,我明白了人類是善是惡這個問題,完全沒有意義。人類無所不能,他可以譜出《費加羅婚禮》,建造出西斯汀教堂,發明盤尼西林,也可以發動戰爭,姦淫擄掠和殺人。這始終是同樣的人類,這個光芒四射、絕望、飽受折磨的人類。」
作者討論善與惡的問題,在他筆下,有的是納粹高官,有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也有的是日常生活一些不起眼的小事,以及不少難以抉擇和面對生活困境的難題,既寫及自己的私隱,例如談及他年少時的抑鬱以及曾興起自殺的慾念,也寫及二次大戰後德國一整代人的故事,有憤怒、有羞愧、有懷疑,偶然更有幽默。
「一分鐘閱讀」推介書籍
《一個明亮的人,如何能理解黑暗?》
作者:費迪南・馮・席拉赫
由 先覺出版社 出版
事實上,在席拉赫的所有作品,都在試圖環繞人性「惡」的問題,對「惡」下定義,以及針對人在脆弱與死亡中,如何面對「惡」的問題。而在這本書中,看似隨筆,其實也是通過散文的筆法,探討同樣的問題。
他的結論是:「多年以後,我明白了人類是善是惡這個問題,完全沒有意義。人類無所不能,他可以譜出《費加羅婚禮》,建造出西斯汀教堂,發明盤尼西林,也可以發動戰爭,姦淫擄掠和殺人。這始終是同樣的人類,這個光芒四射、絕望、飽受折磨的人類。」
作者討論善與惡的問題,在他筆下,有的是納粹高官,有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也有的是日常生活一些不起眼的小事,以及不少難以抉擇和面對生活困境的難題,既寫及自己的私隱,例如談及他年少時的抑鬱以及曾興起自殺的慾念,也寫及二次大戰後德國一整代人的故事,有憤怒、有羞愧、有懷疑,偶然更有幽默。
「一分鐘閱讀」推介書籍
《一個明亮的人,如何能理解黑暗?》
作者:費迪南・馮・席拉赫
由 先覺出版社 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