續談《心的十四堂課》

奧修的《心的十四堂課》這本書,是切合現代人需求的靜心指導。「靜心」,譯自英文的meditation ,又可譯作「冥想」。但甚麼是靜心?奧修說,它是源自梵文的一個特殊字彙,叫dhyana,而在其他語言,同樣意義的字並不存在,所以無法翻譯。

作者說,英文裡有三個字類似dhyana,一個是concentration,即集中注意力,或專注。但所謂「專注」,僅是將頭腦的焦點,集中在一點上,但這樣它會變得狹窄,這不是dhyana,或靜心。

第二個英文字是contemplation,可譯作沉思,其範圍比專注更廣,但仍受限制於一個主題,而在沉思當中,會忘掉主題以外的每一樣東西。而且沉思有如一面鏡子,鏡子能夠反映出世上任何東西,但無法反映出它自己。而dhyana,或靜心,就是自己,所以沉思不是靜心。

第三個英文字是meditation。奧修說,這也不是一個正確的字,但因為沒有別的字可用,才暫時使用它。不管meditation 是冥想或是默想,它總有對象或客體可言,例如想美麗、想真理、想神等。但dyhana 或靜心,是沒有對象可言,這個字到了中國,翻譯成「禪」,而「禪」也是無法翻譯的。

可見《心的十四堂課》一書,講的其實就是禪修,但書中用的是「靜心」這個詞。這十四堂課,從第一課「靜心是甚麼開始」,到第十三課講「奧修為現代人設計的的活躍式靜心」、第十四課「回答靜心者的問題」,中間加插對頭腦的批判,指出頭腦是個話匣子、頭腦是個社會現象。原來最干擾我們靜心的,就是我們的頭腦!

「一分鐘閱讀」推介書籍
《心的十四堂課》
作者:奧修(Osho)
由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