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撓場的科學》

撓場,英文稱為Torsion Field,亦稱為扭場、軸場、自旋場或旋量場,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在1980年代提出的一種理論,認為粒子的量子自旋可以在量子自旋下以輻射傳遞訊息,速度比光速更快。

撓場是物體自旋角動量,扭曲時空座標所產生的場。可惜早在1915年時,愛因斯坦提出《廣義相對論》,並沒有考慮物體的自旋效應。直至1920年代,法國數學家嘉當(Élie Joseph Cartan)首先在《廣義相對論》中,考慮物體自旋導致時空的扭曲,因而產生撓場。它是萬有引力、電磁力、弱作用力、強作用力之外的另一種力,屬於第五種力。

在物理學界,撓場一向不受重視。但是俄國物理學家在過去五十年內,對物體自旋所產生時空扭曲的「撓場」,做了深入的研究。到2004年,台灣大學前校長及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李嗣涔,首次接觸到物體自旋會引發時空扭曲的「撓場」理論。

到2014年,李嗣涔從交流電之父特斯拉(Nikola Tesla)的日記,得知特斯拉在一百年前所記載的「真空取能」、「外星通訊」,正好與他多年來驗證的「撓場」研究,相互印證。

《撓場的科學》一書,是李嗣涔博士的力作,於2020年11 月初版,書中講述他如何經過多次實驗判斷,發現撓場與水晶氣場,都可以穿透金屬及大部份物質,因此可以利用強大的水晶氣場,穿梭陰陽兩個世界,並且打通這兩個世界的障礙,把靈界的信息和能量,帶到物質的實數世界,迎接廿一世紀的撓場文明。

「一分鐘閱讀」推介書籍
《撓場的科學》
作者:李嗣涔
由 三采文化 出版